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住建要闻

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| 治理为民,让城市发展更有“温度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24
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,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,四川建设发布全平台开设“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”专栏,聚焦“人民城市”本质,依托系列图文、短视频等鲜活形式,生动呈现省内各地在城市更新、住房保障、历史文化保护、基础设施提升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,全面总结展示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、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,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。

以“小微”见“大治”:
四川以空间“微更新”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径

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城市治理的核心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宏伟蓝图,正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的精准响应。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实践?四川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思路:聚焦城市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街角绿地、背街小巷、闲置地块等小微公共空间,以“微更新”为支点,撬动城市治理理念、体系和能力的大提升。

精耕细作
四川小微公共空间治理的实践样本

小微空间虽“小”,却承载着群众日常生活的“大”期盼。四川选择成都、遂宁、内江三市试点,正是看中了这些“小切口”背后蕴含的治理大文章,并已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鲜活经验。

问需于民,让“微更新”精准对接人心所向

空间的生命力,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。四川的实践,首要经验便是“倾听”。摒弃“闭门造车”,综合运用12345热线、“坝坝会”、市民观察团等线上线下渠道,广泛收集民意、汇聚民智。成都的经验尤为突出,累计收集群众关于设施维护、功能优化的意见建议2346条,据此编制优化提升方案。于是,社区“微客厅”悄然出现,街头“文化墙”点亮角落,特色街巷提升商业活力……这些家门口的“微升级”,实实在在换来了居民幸福指数的“大提升”。

协同发力,打破壁垒构建治理共同体

小微空间整治,“九龙治水”是最大掣肘。四川的破题之道在于强化“一委一办一平台”的统筹协调作用,以城市管理委员会抓总调度,整合住建、城管、街道等多方力量,形成了“市级统筹、部门协作、条块结合、上下联动”的工作格局。内江的实践颇具代表性,通过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统筹,以属地政府为主体,多部门联动,将中心城区113处“沉睡”地块和卫生死角纳入整治,系统谋划实施了9大类71个整治提升项目(点位)。

多元共治,激发社会参与的源头活水

长效治理,不能仅靠政府“独唱”。四川以“城管进社区”为载体,推动城市管理积极融入基层治理,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小微空间整治,实现多元共治。遂宁探索的“政府出资+企业认养+社区管理”模式令人耳目一新,政府不再是“包办者”,而是平台搭建者和规则制定者,企业、社区各展所长,同向发力破解资金、管理、维护等难题,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生动局面。

理念革新
从“管理”到“治理”的思维之变
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,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,转变城市发展理念。四川的小微空间整治实践,本质上就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治理理念变革。

主体之变,从“政府独奏”到“社会合唱”

过去的管理模式,政府常常是唯一主角,城市管理多依赖行政手段,政府“大包大揽”却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。如今,多元共治已成为共识,成都的“华兴帮帮团”、双流的“五位一体”模式等案例表明,当居民、商户、企业真正成为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的参与者,治理效能便呈几何级增长。这一转变,正是对“人民城市人民建”理念的深刻践行——政府角色从“管理者”转变为“引导者”“服务者”,通过搭建平台、明确规则,让社会力量“唱主角”,逐步构建起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”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
价值之变,从“重面子”到“重里子”

城市治理的初心是以人为本,让群众生活更便利、更舒心。小微空间整治,摒弃了以往部分地区“重景观、轻功能”的华而不实,旗帜鲜明地将“实用”和“民生”摆在首要位置。内江将荒废近10年的棉纺织厂改造为集仓储、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,既留住工业记忆,又创造就业机会;巴中在背街小巷设置“缝修补擦”便民服务亭,让“老手艺人”有生计,让群众得便利;德阳在学校周边施划“儿童友好斑马线”,用细节守护安全。这些“小而美”的改造,没有宏大叙事,却直抵群众日常,彰显了“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”的治理温度。

方法之变,从“碎片化”到“系统化”

城市是有机整体,治理需有全局观。四川推进小微空间整治也非孤立独行,而是嵌入老旧小区改造、完整社区建设、城市更新等工程,系统谋划。德阳将口袋公园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同步规划,建成57个口袋公园、17万平方米绿色空间,实现“拆墙透绿”见缝插绿;南充沿嘉陵江打造120公里绿道,串联10个滨江公园,形成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。这些系统思维打破条块分割壁垒,实现“1+1>2”的综合效益,有力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整体性、协同性。

摘自 四川建设发布—四川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众号 2025.10.23


声明:本站所使用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,如有侵权或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18-2024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中心